西克朗诵-中国朗诵门户网
西克网站地图
 

 

 
 

南开同学赋 作者武斌 朗诵张再生 西克制作

 

微信版 点击欣赏 下载源文件

返回77哲人 百年南开

南开同学赋(文本)

十月金秋,岁在戊戌。会聚于天子津渡,白河侧畔。群贤毕至,
相见甚欢,执手对谈,此情款款,举杯把盏,共话当年。
泮宫南开,名校百年。马蹄湖水,清波漪涟,林荫大道,东西横
贯。教学楼巍然,书声朗朗;图书馆灯火,入夜阑珊。张公开辟,群
英荟萃,公能日新,文脉悠远。含英华数代,育学子万千。
触景生情,往事蹁跹。青青子衿,笑迎轻风拂面;追梦芳华,望
断学海书山。本体论,历史观,科学哲学,逻辑加思辨。伏尔泰,黑
格尔,斯宾诺莎,维特根斯坦。学以成人,修齐治平;孔孟老庄,横
渠船山。天书枯涩奇峻,大海捞针艰难。莫道前途无径,幸有名师指
点。孙老师,赵主任,苏书记,温先生,陈封冒杨,车刘方童,学界
泰斗,庠序先贤。风度君子,诲人不倦。师生大爱,天高地宽。时值
春潮初澜,尽显风流,虎跃龙腾,鼓篷满帆。
校园暖意融融,携来万种风情。二宿舍,说今评古,品茶论道,
争辩声声。三食堂,炒面灿黄,包子馅香,排骨味浓。老焦小焦,棋
逢对手;大李小李,赛场争锋。水上公园荡桨,遵化东陵踏青。月下
花间,牵出几对伉俪;凌云壮志,激荡多少弟兄。
岁月长相忆,青春伴我行。四载终分手,依依惜别情。各奔前程,
不问西东。家国胸怀,德以怀远。苟利国家生死以,匹夫尽责天下兴。
热血风华,无愧初心,各领风骚,玉汝于成。学府名师,桃李映红;
公庭服务,心系民生。撰次修文,立一家之言;泛舟商海,搏潮落潮
升。西域戍边晓林,深圳开拓宋丁。外交官史萍,书法家建增。大洋
彼岸,小薛张楠,宗力燕杰,不忘故土情。纽约有边姐,香港觅江虹。
一别三十六年前,归来还是美少年。阅尽春色无数,夕阳还艳。
梦萦师恩绵长,母校魂牵。天南地北,常抱学子纯真,大江东去,难
舍同学思念。古道长亭,互致珍重,再聚有期,千里婵娟。
应大光同学邀约, 为南开 哲学系七七级入校四十周年 纪念 聚会
而作 , 武斌撰于戊戌年仲 秋。

作者简介: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研究员作品推介——武斌馆员《行者 · 圣心堂与“画家村“

武斌,沈阳市文史研究馆馆员,山西盂县人,1953年生于辽宁省抚顺市,1982年南开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即从事专业学术研究工作,研究员。曾经担任过辽宁社会科学院副院长,沈阳故宫博物院院长,沈阳市文史馆副馆长;还曾担任过辽宁省文联副主席、辽宁省民间艺术家协会主席,中国中外关系史学会副会长等学术兼职。他长期从事中国文化史和中外文化交流史研究,已经出版多部学术著作,主要有《现代中国人——从过去走向未来》《中华文化海外传播史》(6卷)《世纪中国:光荣与梦想》(2卷)《20世纪中国时尚史》《中国文化地图》《中医与中国文化》《沈阳故宫论》《故宫学与沈阳故宫》《丝绸之路全史》(2卷)等。

朗诵者简介:

网名,笛声,实名,张再生,朗诵艺术家,电视台播音指导,夏青传媒学院播音主持系主任、教授,师从中央电台著名播音员雅坤、方明老师。荣获首届全国【夏青杯大赛】2等奖;1989年参加中央电台,电视台联合举办的首届播音主持人,培训班。主任播音员,北京语言学会朗诵研究会会员,长期担任各级朗诵演讲大赛评委,热情支持参与中国网络朗诵事业。


武斌:三十六年后,再听老师教导

三十六年后,再听老师教导

南开大学哲学系七七级同学大聚会,期间的精彩、感动和兴奋,自不必说。昨天写了一篇《南开同学赋》,记其之盛,以表心志。而最精彩的,是请来了当年为我们授课的几位老师,三十六年后,再听老师的教导。

请来的六位教授,是陈晏清、封毓昌、车铭洲、葛树先、杜云志和周德丰。六位老师,大都是耄耋之年,最小的周德丰教授,也已经七十多了。面对我们这些“老学生”,老师们也都很兴奋。

第一个发言的陈晏清教授,坚持站着讲,声音依然如当年一样洪亮,一样充满了激情。陈老师说:四十年前,恢复高考,是一件十分重大的事情。这个重大事件,不仅改变了国家的命运,也改变了你们的命运。当时我就说过 :“谁掌握了七七级,谁就掌握了未来。”在那个特殊的年代,我们老师和同学结成了十分特殊的关系,具有很特殊的感情。我们那时候还是青年教师,实际上在学问上,我们基本上是同时起步,共同成长的。现在,看到同学们在各个领域都取得了很大成就,作为老师是由衷的高兴和欣慰。

第二个发言的是车铭洲教授。车老师仍然像当年一样幽默睿智,他开头说:子曰,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间过去了四十年,见到同学们非常感动。当年同学们学习的热情非常高涨,当时的师生关系就是“同学”关系,我们共同学习,相互促进,形成了“共振”。大学教育就是学习,就是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持续学习。今后同学们还会继续发挥作用,还是在成长的路上。

第三个发言的是封毓昌教授,我们对他的印象极为深刻,因为上大学的第一堂课就是封老师上的哲学原理,而且他的口音几十年还是那样亲切熟悉。封老师说,哲学就是关于终极思考的学问。终极思考不能停留在物质的层面 ,终极思考就是冯友兰先生说的天地间的学问,走向自由。哲学的终极思考就是走向自由,走向真正自由的终极的世界,走在天地间的路上。

第四个发言的葛树先教授今年88岁了,身体仍然很好,精神矍铄,风趣幽默。当年他是给我们讲马哲史的老师,他说和同学们见面很高兴,衷心地送上给同学们的祝福。他说,我年纪大了,以后可能就不会见面了。同学们异

口同声地说,老人家健康长寿,我们还会见很多次。

第五个发言的是杜云志教授,他当年参加了七七级的招生,我们班的杨谦同学就是他招来的。杜老师回顾了参加招生工作的过程,他说七七级一入学就给学校带来了新面貌。这四十年我们学校发生了很大变化,国家发生了很

大变化,每个人也发生了很大变化。这些变化,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印记。

最后发言的周德丰教授和我们年龄相仿佛,当年我就叫他小周老师。他说,七七级是中国教育史上的一个奇迹。与七七级的同学有很多交谊。周老师很激动,当场朗诵了一首即兴之作,他说南开哲学系七七老同学入学四十年

欢聚,此事重大,以诗为记:
万方多难太堪伤,
讵料豹变又龙骧。
闱墨铨选多真士,
苦难崛起盼鹏翔。
自古宰治生闾巷,
从来儒将起戎行。
倏过花甲祈君健,
今夜诸英醉飞觞。

 

两小时,一堂大课。几位教授倾情讲述,学生们恭敬聆听。当年的教导受益终生,而三十六年后再听老师教导,必将为我们“在路上”继续加油。



行者 · 圣心堂与“画家村”


在巴黎任何一个较宽阔的地带,比如在著名的协和广场,向城北望去,就会看到一座纯白色的建筑在远处若隐若现。它好像一件晶莹剔透的玉雕悬挂在苍穹的幕布上,又好像一片淡淡的白云漂浮在遥远的天际,在巴黎城的庞大建筑组合群中分外抢眼。它就是蒙马特高地的圣心教堂。

初秋的一个早晨,我带着晨曦中的温暖和兴奋,来到蒙马特高地。这里是最具巴黎浪漫情调的地方之一,是每个到巴黎的游客必去的地方。“蒙马特高地”的意思是“殉难者山”,早在公元3 世纪,第一位巴黎主教圣丹尼在这里被罗马当局杀害,从此这里成为巴黎的一处宗教“圣地”,许多圣徒追随圣丹尼的脚步在这里开始他们的传教事业。1871年在这里上演了一场威武雄壮的历史活剧:爆发了轰轰烈烈的“巴黎公社”运动。“巴黎公社”被血腥镇压后,两位巴黎人,亚历山大·勒让蒂尔(Alexander Legend)和于贝尔·洛奥尔(Hubert Rouault),建议修建一座纪念堂,向“公社”保卫战中牺牲的同胞们献上崇高的敬礼,希望以此得到耶稣基督圣心的宽恕。巴黎大主教吉贝尔(cardinal Gilbert)接受了他们的请求,并为圣心教堂选址在蒙马特高地上,为的是让全巴黎都能看到它,让全城人都能够感受到上帝的护佑。据说,1872年10月,一个起雾的晦暗的早晨,大主教登上了这片陡坡。当他爬上了邱顶,太阳奇迹般地驱走了云雾,壮观的巴黎全景尽收眼底。大主教先是惊叹,随后大声喊道;“就是这里,殉道者就是再这里牺牲,必须让圣心安息于此,才能召唤世人前来!”

这一天风和日丽,气氛安详。我走过卵石铺就的曲径小路,来到圣心教堂前宽阔的台阶前。路旁三三两两的黑人小伙子向游客兜售各种小纪念品,一伙年轻人在台阶上悠然自得地演奏着各种乐器。一对对情侣手拉着手坐在高耸的台阶上,面对脚下的巴黎城,看着成群的鸽子在他们身边起起落落。这是在许多以巴黎为主题的电影中都曾出现过的一幅浪漫优雅的画面。在月琴清凌如流水的音乐声中,我一步步踏上台阶,一步步走到巍峨瑰丽的大教堂,心中升腾起一种虔诚和崇高的情感。圣心教堂于1919年建成,是巴黎建成最晚的大教堂。据说整座教堂都采用一种叫“伦敦堡”(chateau London)的特殊白石作为建筑材料。这种石头接触雨水后便会分泌出一种俗称“玻璃屑”的白色物质,能使建筑在积年累月的风雨冲刷中越变越白。所以圣心教堂雪白晶莹,玲珑剔透,色彩浑凝,光彩夺目。白色屋顶的四个小穹顶中间托出一个高达100米的大穹顶,稳健挺拔。教堂正面是三个拱形大门,大圆顶两侧有两尊骑马塑像:法国国王圣·路易和民族女英雄圣女贞德。教堂后部一座高84米的方型钟楼,里面有一只重达19吨的号称世界之最的大钟,全巴黎城的人都可以听到它悠扬的钟声。美国学者大卫·哈维(David Harley)在《巴黎城记》中这样描绘圣心堂:“几乎没有人怀疑圣心堂的美丽和典雅。但许多人也坦承,圣心堂的醒目及独特风格有着某种高傲的威严感,连在它狡辩伸展的巴黎也不得不向它表示敬意。在晴朗的日子里,远处可见到圣心堂闪烁的光芒,即使在最阴暗的日子里,它的圆顶似乎能捕捉最微小的光点并向外放射出白色大理石的光辉。夜晚,在强光的照明下,圣心堂仿佛孤悬于太空之中,充满了天界的灵魅气息。圣心堂因此投射出一种圣徒般的高洁形象,令人铭记在心。

从圣心教堂出来,走过令世界上所有爱着的人们都为之心动的“爱墙”,穿过一条满是卖旅游纪念品店铺的小巷,到一个稍稍开阔的小广场,这就是著名的“小丘广场”(Place du Terre),全世界都瞩目的巴黎“画家村”。广场上顺序排列着一个个的摊档,来自各国的画家比邻接踵地摆开画架,在画布上作画,脚下则摆放着他们完成的作品,有油画、水彩画、水粉画、速写,美丽的巴黎城和塞纳河是他们共同的和永恒的主题。也有的人在招揽着为游客画像,不经意间就会看到有游客坐在哪一个画家的前面,等待着自己的肖像画在画家的笔下完成。小丘广场上游人如织,人流熙攘,人头攒动。来自各国的游客流淌在这些画摊的缝隙中,看画,评画,买画,川流不息。而艺术家们则在这样的喧闹氛围中,涌动起创作的激情和灵感。

在蒙马特高地还是巴黎近郊的一个小村庄的时候,小丘广场就已是人们欢聚消遣的集会场所,后来则成为画家和艺术家们的聚集地,成为繁忙而别致的文化熔炉。从19世紀末开始,许多著名画家如高更、雷诺瓦、布拉克、德兰、莫奈、马克斯·雅科布、阿波里奈尔、达利等等,在成名之前,都曾在此为生计作画。徐悲鸿在巴黎的时候也曾来这里摆摊作画。一大批著名画家和大师就是从这里走向了世界,小丘广场因此被称为“艺术家的摇篮”。毕加索在20世纪最初的十年中,四次进出蒙马特,1904年当他第四次来到蒙马特后,一住就是六年。在这里,他度过了“蓝色时期”最痛苦的日子,度过了“粉红时期”最快乐的日子;也是在这里,他创立了立体主义画派,从贫穷的无名画家进入到大师的行列。毕加索常常以肃穆的心情回忆起在蒙马特的时光,他说那是很令人向往的岁月,“我们所有的人的工作室,都显得寒酸简陋”,而“我们中间的大部分人都能经得起贫困的折磨”。毕加索的参与,为蒙马特增添了迷人迷人的光彩,使其成为轰轰烈烈的现代艺术中心。那些天才的艺术家们,在这个被圣心教堂俯视、并受巴黎的各种潮流影响的风景如画的小广场上,进行着最具魅力的艺术探索。正是因为他们的天才想像和创新,才使得印象派、野兽派、立体主义派、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一个个艺术流派相继诞生,在艺术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小丘广场四周布满了咖啡馆,这些咖啡馆与小丘广场的历史一样古老,任何一家都可能曾是毕加索他们小憩、交谈、思想激荡的地方。在暖洋洋的阳光下,我悠闲地坐在一家叫做“佛兰奎特”的咖啡馆门前的座位上,慢慢地品茗着香浓美味的咖啡,静静地看着小丘广场上画里画外的风景,感受着这里处处流淌着的荒芜自在的浪漫气息。

小丘广场的画家们在画巴黎的风景,他们自己也成为巴黎一道美丽而浪漫的风景。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2 西克朗诵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