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克朗诵-中国朗诵门户网
西克网站地图
 

 

 
 


关于真理问题的讲座·主题发言 作者:西克(2017年4月)

(点击进入:凤凰山麓:关于真理问题的讲座·主题发言 - 博客中国)

点击视频:凤凰山麓 【关于真理问题主题发言】

目录

一什么是真理

二真理的3种类型

三真理的14个理论

四马克思的真理观

五解读黑格尔“存在就是合理的”

亚里士多德说:我爱我的老师,但我更爱真理。

布鲁诺说:为真理而斗争是人生最大的乐趣。

歌德说:人应该爱好真理,一见真理就采纳它那样的心灵。

今天晚上爱国是理论话题 题目是讨论真理问题

关于真理问题,爱国联盟进行过多次讨论,在其他的聊天室也讨论过,有的网友有很深刻的解读,有的看法很有见地,也有的观点,不符合哲学的基本常识。

我先做主题发言,什么是主题发言呢?

说好听点,叫抛砖引玉,实际就是树立一个靶子,讲讲我的看法,供大家批判,相互交流。

说明一下,我今天讲的不是教科书上的东西,在现实和网络,我与主流讲哲学的教授们,就真理问题进行过讨论辩论,我说的是多年来对于真理问题学习、研究的心得,提供给大家,仅供参考。

凤凰山麓:【关于真理问题的探讨】讲座?<wbr>西克制作?<wbr>西克朗诵

一、什么是真理??

真理通常被定义为与事实或实在相一致。然而,并没有任何一个真理的定义被学者普遍接受。许多不同的真理定义一直被广泛争论。许多与真理定义相关的主题同样无法获得共识。普世价值与普遍真理是两个不完全等同的概念,尽管它们经常性地被人们所混淆。

二、【真理分类】使用真理概念的有:科学真理、宗教真理、哲学真理。

凤凰山麓:【关于真理问题的探讨】讲座?<wbr>西克制作?<wbr>西克朗诵

1科学。主要是自然科学。科学的真理是利用逻辑的科学方法获得或经过验证而来。近代的科学旨在理性、客观的前提下,用知识(理论)与完整实验证明出真理。在将知识的研究归纳和系统化后,便成为科学中的真理,自然科学的真理具有可重复性,科学也是由实践检验且无限趋近于真理的方法。

2宗教。最纯真的道理,突出的是本原。基督教、伊斯兰教称作绝对真理。终极真理,本原,上帝是造物主,创造万物。佛教徒多用以指佛法。南朝梁萧统 《令旨解二谛义》:“真理虚寂,惑心不解,虽不解真,何妨解俗。” 唐朝 方干 《游竹林寺》诗:“闻僧说真理,烦恼然轻。” 宋朝钱易 《南部新书》:“ 卢演 为长句……樽前有恨慙(chán)卑宦,席上无聊爱靓粧,莫为狂花迷眼界,须求真理定心王。”

3哲学。脱离于宗教外的真理概念,始自于西方文明的古希腊时期。

第一次对真理进行哲学思考的是亚里士多德,近世几乎所有真理理论都可以追溯到他。《形而上学》中记述了亚里士多德的名言:“是什么说不是什么,不是什么说是什么,这是假的;是什么说是什么,不是什么则说不是什么,这是真的。”苏格拉底是著名的古希腊哲学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被并称为“希腊三贤”。他们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三、【主要的真理理论】真理的主要理论有14个,马克思真理观是其中之一。

凤凰山麓:【关于真理问题的探讨】讲座?<wbr>西克制作?<wbr>西克朗诵

14个理论包括:

1 实质(强)理论 2 融贯论 3 符合论【康德符合论:真理被认为在于知识与客体的一致之中】4 构造论【社会构造论认为真理由社会过程所构造,带有历史和文化特质,并认为真理某种程度上体现于共同体中的权力斗争中。维柯、黑格尔、Garns和马克思是社会决定论的先驱】5 共识论 6 实用主义理论 7紧缩理论 8 履行论9 冗余论 10克里普克真理论11 真理逻辑论 12 本原论 主要指宗教 13 科学真理 14马克思真理论

1 实质(强)理论

有三种不同的学说:工具理论(instrumental theory)、实质理论(substantive theory)与批判理论(critical theory ),工具理论与批判理论认为人类对于科技具有控制权,但是实质理论认为人类对于科技是无法控制的。

2 融贯论

一般而言融贯论认为,真理是整个信念或命题系统内各部分的一致。尽管如此,通常融贯意味着某些超出简单逻辑一致性的东西。例如,概念基本集合的完全性和广泛性是判断融贯系统效用和有效性的关键因素。融贯论贯彻的原则是以下观念,真理根本上是整个命题系统的性质,个别命题只因与整体相融贯而衍生地被赋予真理的性质。在通常被视为融贯论的各类观点中理论家们在究竟融贯论带来许多可能为真的思想体系还是只有一个绝对体系是真的问题上并不一致。一些融贯论的变体被认为描述了逻辑和数学形式系统的内在本质特征。而进行形式推理的人乐于思索并列的、在公理方面独立而又相互矛盾的系统,例如各种可供选择的几何学。大体上,融贯论被批评为在将它应用于真理的其他领域时缺少适当的理由,特别是涉及大部分关于自然世界、经验预料的断定以及关于心理和社会实际事件的断定,尤其当融贯论没有其他主要真理理论辅助的情况时。

融贯论可分为大陆理性主义哲学家的思想,特别是斯宾诺莎、莱布尼茨和黑格尔的思想,与英国哲学家布拉德雷的思想。[8]在一些逻辑实证主义支持者,最著名的有纽拉特和亨佩尔中,融贯论获得复兴。

3 符合论

符合论主张,真信念和真陈述在于与真实事态相符合。[9]这种理论本质上试图在思想或陈述与事物或客体间建立关系(真理关系),该关系理论上可以独立于涉及该关系的人,并独立于其他真理关系而存在。这是一个传统模式,至少可以追溯至一些古希腊哲学家。这类理论认为陈述的真或假原则上完全取决于它如何关联于客观实在,它是否准确地描述(换言之,符合于)实在。

康德以下述态度评论真理符合论:

真理被认为在于知识与客体的一致之中。按照这一纯粹的语词定义,那么,我的知识,为了是真的,必须与客体相一致。既然,我只有用这种方法,即通过认识客体的方法,比较客体与我的知识。那么,我的知识便为它自己所证实,对于真理来说这远远不够。因为正如客体外在于我一样,知识在我之中,我只能判断我对客体的知识是否与我对客体的知识相一致。这样一个解释的循环被古典作家称为Diallelos。而且逻辑学家被怀疑论者批评犯这种谬误,怀疑论者评论道这种对真理的说明就像一个上法庭的人为支持他的陈述而诉诸无人认识的证人,但该证人却通过陈述召唤他为证人的人是可敬的来为他自己的可信度辩护。

按照康德的说法,符合论的真理定义是纯粹的语词定义,这里运用了亚里士多德名义定义和真实定义间的区分,前者引入新的术语,而后者显示了事物真正的原因或本质,术语已经被先行定义了。从康德对历史的记述来看,符合论的真理定义从古典时代起已处于争论之中,怀疑论者批评逻辑学家采用循环推理的形式,虽然逻辑学家实际所认为的符合论涉及的范围被未被适当评估。

符合论传统上基于以下假设才能成立,即客观的真理关系是存在的,站到真理关系一边来只是人类的任务。然而实际上,近来更多的理论家已清晰明白地表明如不对附加因素加以分析,这一理想不可能达到。例如,在特定语言内对符合论的分析被迫承认,在理论工作的开端,正被探讨的特定语言是个附加的限制因素,只有通过精心论述不同语言间翻译的理论,才能逐渐构造语言中立的真值谓词。强有力的理论局限限制了这一工作的完成。评论家们和下面所介绍的一些理论的支持者们普遍宣称符合论忽略了真理关系中人的作用。

4 构造论

社会构造论认为真理由社会过程所构造,带有历史和文化特质,并认为真理某种程度上体现于共同体中的权力斗争中。构造论将我们的知识视之为“被构造的”,因为它并不反映任何外在的超越的实在(纯粹的符合论会抱有此观点)。真理观念更应被看作随习俗、人类的感受和社会经验而定。构造论者相信对人类体质和生物学事实的表述,包括对种族和性别的表述,是由社会构造的。维柯、黑格尔、Garns和马克思是这一雄心勃勃地扩展社会决定论的先驱。

5 共识论

共识论认为真理是任何被某特定群体一致同意的东西,或者在其他版本中,是特定群体可能就此达到一致同意的东西。共识论的标签以不同的名称被贴在许多在其他方面非常不同的哲学观点上。某些实用主义理论的变体被包括在共识论中,虽然实用主义理论范围十分广泛而应有它自己的分类。共识论作为一种有益的对真理概念的说明,哈贝马斯是它的当代倡导者。哲学家雷谢尔则是当代强有力的批评者。

6 实用主义理论

一般而言,在实用主义思想中意义并不仅仅在语词中表达,还在行为中表达。没有任何陈述不被直接限定也能成立,必须首先定义它的术语,然后详述不同作者赋予每个术语的不同意义。

这一做法使实用主义对意义和真理的理解产生分歧,关于这一做法的问题甚至导致了古典实用主义者的第一次分裂,而原本皮尔士、詹姆斯、杜威在他们共同的哲学的出色观点上有一致意见。最关键的分歧来自于唯理论和实在论在实用主义中所扮演的角色。

皮尔士将真理定义如下:“真理是抽象陈述与理想极限的一致,无尽的探究将带着科学信念趋于真理,抽象陈述通过承认它的不准确和片面性而拥有与理想极限的一致,这种承认是真理的本质要素。”[12]这一陈述强调了皮尔士的观点,即有限的探究所获结论是不完全的、有偏见的,但探究活动会使信念逼近真理,在别处他表述为可误论并指向未来,这两者构成了恰当的真理概念的本质内容。尽管皮尔士使用一致这样的词语描述符号间关系的一个方面,他同样颇为直率地说仅仅基于符合论的真理定义不过是个名义定义,他认为名义定义次于真实定义。

詹姆斯版本的实用主义理论,通常经由他自己的陈述概括为:“真的”不过是有关我们的思想的一种方便方法,正如“对的”不过是有关我们的行为的一种方便方法一样。通过这句话,詹姆斯意味着真理是一种性质,其价值由在实际实践中运用概念所得的效用来确认(因而,称为实用主义)。杜威对真理的定义比皮尔士广,但狭于詹姆斯,他认为为了澄清、证明、改进并且/或者反驳已提出的真理而将它提交到探究者共同体公开检验,如果这样做,探究无论是科学的、技术的、社会学的、哲学的还是文化的,都会随时间而自我更正。

7 最小(紧缩)理论

将真这个概念或术语归之于语句或命题的实在性质,这个议题被许多哲学家所拒斥。这些哲学家对真值谓词的通常使用(“…是真的”,或其等价表达),至少在其主要方面,作出回答,该回答在20世纪上半叶对于真理的哲学探讨中显著流行起来。按这一观点,断定命题“‘2+2=4’是真的”逻辑上等价于断定命题“2+2=4”,而且短语“是真的”在这一语境和在其他语境中一样完全是不必要的。这一观点被普遍表述为:

真理的紧缩理论,因为他们旨在缩小概念“真”被假定具有的重要性。

消除引号论,关注于如上述例子的情形中消去引号。

真理最小理论。

无论使用何种术语,紧缩理论被认为共同相信真值谓词是为了表达的方便,而非一种需要深入分析的性质的名称。

除了强调谓词“是真的”的形式特征外,某些紧缩论者指出概念使我们能以简略的方式表达事物,否则将需要无限长的语句。例如,一个人无法表达相信迈克尔所言正确,通过断定如下无尽的语句:

迈克尔说,“雪是白的”,且雪是白的;或者他说,“玫瑰是红的”,且玫瑰是红的;或者他说……

但它能被简洁地表达,通过说:

无论迈克尔说什么都是真的。

一旦我们识别出真值谓词的形式特征和功用,紧缩论者主张,我们所说的一切就是关于“真”我们能说的全部。该观点的主要理论关注点是消除悖论,悖论发生时概念“真”具有奇特而令人感兴趣的性质。

参见:语义悖论

8 履行论

履行论被归功于斯特劳森,该观点认为说“‘雪是白的’是真的”即履行一种言语行为,发出同意雪是白的这一断定的信号(与点头表达赞同十分相似)。某些陈述履行超出言语交流以外行为的思想并不像表面看上去那么古怪。试考虑,例如,当新娘在婚礼的适当时候说“我愿意”,她在履行接受身边的男人为合法丈夫的行为。她并不是在描述自己接受他为合法丈夫。以同样方式,斯特劳森认为:“说一个陈述为真,并不是就该陈述作一个陈述,而是履行了同意、接受或赞成该陈述的行为。当一个人说‘正在下雨,这是真的’,他断定的只是‘正在下雨’。而陈述‘……,这是真的’的功能是同意、接受或赞成陈述‘正在下雨’。”

9 冗余论及相关理论

按照真理的冗余论,断定一陈述为真完全等价于断定该陈述本身。例如,断定语句“‘雪是白的’是真的”等价于断定语句“雪是白的”。冗余论者从下述前提中推断出他们的观点,即真理是个冗余的概念,换言之,它只是在某些谈话语境中方便使用的语词,并不指向任何实在。该理论通常归功于兰姆赛。他认为使用语词“事实”和“真理”不过是断定一命题的迂回方式,将这些语词视为隔离于判断之外的单独问题来处理不过是语言混乱。

冗余论的一个变体是消除引号论,它运用塔斯基模式的修正形式:说“P”是真的,就是说P。而紧缩论的另一个版本是真理的代语句论,由格罗芙、坎普、贝尔纳普首先提出,更详细地阐明了兰姆赛的主张。他们认为当语句“这是真的”作为对“正在下雨”的响应时,它就成为一代语句(参见替代形式),亦即一复述其他表达式内容的表达式。在语句“我的狗饿了,所以我喂它”中,“它”与“我的狗”意义相同,同样地,“这是真的”被认为与“正在下雨”意义相同——如果你说后者,而我说前者的话。这些变体并不必然遵循兰姆赛而断言,真不是性质,相反它们会主张,比如,断定“P”可能涉及实质真理,既便如此理论家们会尽可能最小化,使只有冗余或代语句与语句“这是真的”相关。

紧缩原则并不适用于与常见语句不相似的表述,也不适用于许多其他一般被判断为真或假的事物。试考虑,语句“雪是白的”与人名Snow White间的类比,在某种意义上两者都能是true。对最小论者来说,说“‘雪是白的’是真的”(“‘Snow is white’is true”)与说“雪是白的”等价,但说“Snow White是忠诚的”(“Snow White is true”)与说“Snow White”并不等价。

10 关于真值谓词的理论

克里普克真理理论

克里普克主张事实上自然语言能包含对自身的真值谓词而不引起矛盾。下面显示了他是如何构造的:

从一个自然语言语句的子集开始着手,它不含有任何表达式“是真的”(或“是假的”)存在。所以,“谷仓是大的”包含于该子集中,但“谷仓是大的是真的”被排除在外,使人困惑的语句如“这句话是假的”同样如此。仅对该子集中的语句定义真。

其次,扩展对真的定义以包含新的语句,它们断定原初子集中语句的真或假。于是,“谷仓是大的是真的”被包含了进来,但不包括“这句话是假的”和“‘谷仓是大的是真的’是真的”。

然后,对断定第二个集合所包含句子真或假的所有语句定义真。设想这一过程无限次重复,那么对于“谷仓是大的”定义真,而后对于“谷仓是大的是真的”定义真,再对于“‘谷仓是大的是真的’是真的”……

注意对于语句“这句话是假的”,“真”从未得到定义,因为它不在最初的子集中,也不断定最初或所有后继集合中的任何语句的真值。在克里普克的术语中,这称为“无根”。即便定义真的过程无限进行,这些语句也决不能指派为真或假,克里普克的理论意味着某些语句既非真也非假。这与二值原则相抵触,该原则认为所有语句或者为真或者为假。由于这一原则是推出说谎者悖论的关键前提,因此该悖论被解决了。

11 真理语义学理论

真理的语义理论主张,对于给定语言,任何可接受的真理定义应该以下述模式的全部实例作为后承:

“P”是真的,当且仅当P当“P”是语句的指称(语句的名字)时,P正是语句本身。

逻辑学家和哲学家塔斯基发展了对于形式语言(比如形式逻辑)的理论。这里,他以如下方式约束该理论:语言不能包含对自身的真值谓词,换言之,表达式“是真的”只能被应用于其他语言中的语句。后一种被谈论的语言他称之为对象语言(继而,对象语言可能包含应用于其他语言中的语句的真值谓词)。这种约束的原因在于,包含对自身真值谓词的语言会包含悖论。因此,塔斯基认为语义学理论不能被应用于任何自然语言,如英语,因为它们包含对自身的真值谓词。戴维森将该理论作为他的真值条件语义学的基础,并以融合主义的形式将其与彻底解释相联系。注意到这些悖论甚至存在于最符号化形式化的数学之中,要归功于罗素在他年轻时期的工作,特别是由他名字命名的罗素悖论。罗素和怀特海试图在《数学原理》中通过将陈述分为不同类型层次来解决这个难题,在类型论中陈述不能指称自身,只能指称层次较低的陈述。这继而导致新的困难,如关于类型的准确性质,关于概念上可能的类型体系结构,时至今日它们仍有待解决。12 本原 宗教其它某些宗教,也声称自己在追求“真理”,或者宣称自己掌握了“真理”。

13 科学真理。

四、马克思真理理论



马克思主义的真理理论认为,真理即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在人的意识中的正确反映。

在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人们对于在各个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正确认识,他是对客观世界近似的、不完全的反应。相对真理和绝对真理是辩证统一的,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在相对真理中包含有绝对真理的成分,无数相对真理的总合就是绝对真理。

凤凰山麓:【关于真理问题的探讨】讲座?<wbr>西克制作?<wbr>西克朗诵

客观性

(1 )真理的含义

真理是人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 )真理是某一时空的同一个客观的世界在跨越时空的不同的主观的世界的同一认识,在客观条件满足的情况下表现为反复出现与必然出现。实践的过程是把主观世界与某一时空的客观世界接轨的过程。

①真理在形式上是主观的,因为真理属于认识范畴。不能把真理等同于客观实在。

②真理在内容上是客观的,客观性乃是真理的根本属性。因为:第一,真理的内容来自于物质世界的客观事物及规律,真理的内容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主观意志;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 3 )坚持真理一元论,反对真理多元论

①由于真理是客观的,有其不依赖于人的意识的客观内容,所以真理必然是一元的。也就是说,不论人们在认识事物的时候可能得出多少种结论,但只有符合客观实际的认识才是真理。

②真理是一元的, 因此,真理面前人人平等。真理不以人的主观意志、不以阶级的主观愿望为转移,从这个意义上说,真理没有阶级性。【对于这个观点,有两派对立的观点,一个是认为马克思主义真理有阶级性,理由是,在阶级社会中,任何观点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另一种观点认为没有阶级性,理由是马克思主义真理既然具有普遍性,那么就不是一个阶级的真理,不以一个阶级的主观意志为转移。那么你凤凰山麓是什么观点呢?我认为马克思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对人类有史以来的各种主要真理的理论都进行了研究,作出评价,批判的继承。站在无产阶级的立场上,这个立场是什么呢?只有解放全人类,无产阶级才能最后解放自己,马克思认为到了共产主义的高级阶段,消灭了阶级,阶级都消灭了,马克思主义真理也就不存在阶级性的问题。马克思还说过,到了共产主义个体的个性得到充分自由的无限发展。真理是客观的、一元的,只有一个,从这种意义说,马克思主义真理没有阶级性。这个问题大家可以展开讨论、辩论】。

③真理多元论主张不同的人、不同的阶级可以有不同的真理,真理因人而异。真理多元论否认了真理的客观性,是一种主观唯心主义的真理观。

(4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

唯物主义主张真理是客观的,世界上不存在着任何主观真理。唯心主义则主张真理是主观的。主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做是纯粹主观自生的东西,客观唯心主义把真理看成是人的意识和“客观精神”的一致。

唯物主义与唯心主义在真理问题上的对立,取决于双方在哲学基本问题上的对立。唯物主义从“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客观的;唯心主义从“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出发,必然坚持真理是主观的。

( 5 )批判实用主义真理观

实用主义真理观把“有用”作为真理的根本属性,主张“有用就是真理”。实用主义是主观唯心主义的一个流派。“有用就是真理”的要害在于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性,混淆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并会导致真理多元论。按照这种观点,谎言也可以成为真理,因为它对骗子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因为不同的理论对于不同的人来说都是有用的;按照这种观点,某一理论今天对我们有用,今天它是真理,明天对我们无用或者有害,明天它就是谬误。真理的确是有用的,因为真理具有价值性,它能够满足人的需求。但是,价值性并不是真理的根本属性,真理的根本属性是客观性,真理的价值性是以真理的客观性为基础的。“真理是有用的”是一个正确的命题, 但是不能把它换位成“有用的就是真理”。显然,并非所有“有用的”理论都是真理。

( 6 )真理与谬误

①真理和谬误是对立的:真理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谬误是人们对于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歪曲反映。

②真理和谬误又是统一的:真理和谬误相互依存。真理和谬误总是相比较而存在,相斗争而发展的。没有真理,无所谓谬误;没有谬误,也无所谓真理。真理战胜谬误的过程也就是发展自己的过程。

相互转化

在一定条件下真理向谬误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其一,真理是具体的,总是适用于一定的条件和一定的范围。如果条件发生了变化或者超出了特定的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其二,真理是一个过程。真理必然要随着客观事物和社会实践的变化发展而变化发展。如果人们的认识不能及时地反映事物在发展变化过程中所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或者超越历史发展,就会造成主观和客观由相符变成不相符,从而使真理转化成谬误。其三,真理是全面的,是一个完整的体系。如果把其中的某一原理孤立起来,把它加以绝对地夸大,真理也会变成谬误。

在一定条件下谬误向真理的转化主要有以下三种情形:其一,条件和范围发生了变化,谬误可以变为真理。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是谬误的东西,在另外的条件下和范围内则可以转化成真理。其二,失败往往是成功之母,谬误往往是真理的先导。一个正确的认识往往是通过许多的失误获得的。其三,批判谬误能够发展真理,这也属于谬论转化为真理的一种特殊情形。

辩证关系

(1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含义

①绝对真理(或真理的绝对性)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任何真理都是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都有不依赖于人和人类的客观内容,这是无条件的、绝对的。从这个意义上说,承认了客观真理,也就等于承认了绝对真理。其二,人类的认识,按其本性来说能够正确认识无限发展的物质世界,每一个真理的获得,都是对无限发展着的物质世界的接近,这也是无条件的、绝对的。

②相对真理(或真理的相对性)是指人们在一定条件下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认识是有限的,它也有两个方面的含义:其一,从认识的广度来看,任何真理性认识都是对整个客观世界某些领域、某些事物和过程在一定范围内的正确反映。其二,从认识的深度来看,任何真理性的认识也只是对特定的具体事物在一定程度、一定层次上的近似的正确反映。

( 2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的关系

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真理的两个基本属性,它们是对立统一的关系。

①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对立的。

②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又是统一的。其一,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相互联结、相互渗透的。一方面,相对之中有绝对,任何相对真理都包含着绝对真理的成分、颗粒,绝对真理寓于相对真理之中;另一方面,绝对之中有相对,绝对真理要通过相对真理表现出来,无数相对真理之总和,构成了绝对真理。其二,绝对真理和相对真理是辩证转化的。真理的发展是一个过程,是一个由相对走向绝对的永无止境的转化和发展的过程。人类对于客观事物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是属于由相对真理转化为绝对真理的过程中的一个环节。

③任何客观真理都是绝对和相对的统一, 都是由相对真理向绝对真理转化的一个环节。

(3 )绝对主义和相对主义从两个极端割裂了真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辩证关系

绝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绝对性,否认了真理的相对性。绝对主义认为人们所获得的真理都是绝对真理,真理不可能是相对的。人们所获得的真理具有永恒不变性,它穷尽了人们对于客观事物的一切认识。绝对主义否认了真理的发展。

相对主义夸大了真理的相对性,否认了真理的绝对性。相对主义否认了绝对真理,必然同时否认了客观真理,从而把真理变成了主观随意的东西。相对主义抹煞了真理的客观标准,必然混淆真理和谬误的界限。

实践标准

( 1 )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的真理标准

①唯心主义否认真理标准的客观性。它们提出的真理标准有:其一,以圣人之是非为是非。其二,以大家公认或多数人的意见为真理标准。其三,以“有用”为真理的标准。其四,以“上帝”为真理的标准。其五,以“理论”或者“绝对精神”等客观精神为真理的标准。

②旧唯物主义承认真理的客观性, 主张把客观事物本身作为真理的标准。

③无论唯心主义还是旧唯物主义,都不懂得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 2 )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社会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这是由真理的本性和实践的特点决定的。

①所谓真理,就是主观符合客观的认识。要判定主观是否符合客观,就必须对主观和客观进行比较,这也就是说,作为真理的标准,必须具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结起来的特点。

②在人的主观认识范围内不可能找到真理的标准,我们不能用主观检验主观,用认识检验认识。客观事物本身也不可能成为检验真理的标准,因为客观事物也不能把主观认识和其自身加以对照。

③实践是精神见之于物质、主观见之于客观的东西。实践除具有普遍性的优点外,还具有直接现实性的优点。所谓“直接现实性”,是指实践可把正确的认识变成直接的现实。这样,实践就成为沟通主观和客观之关系的桥梁。

④这样,人们在实践过程中,能够以一定的认识作为指导改造世界,并直接引出现实的结果。如果人们达到了目的,就证明了这种认识符合客观事物的规律性,它就是正确的,反之,就是不正确的。

(3 )实践标准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实践作为检验真理的标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既确定又不确定。

实践标准的绝对性、确定性表现在:其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客观标准。其二,人类的认识归根到底都必须经过实践的检验,从长远看,实践可以检验一切认识。一切正确的认识终将被实践肯定,一切错误的认识终将被实践推翻。

实践标准的相对性、不确定性表现在:其一,实践检验认识是一个过程,每一个历史阶段的实践不能完全证实或驳倒所在时代提出的一切学说,同时,已被实践所证实的某种正确认识,也要继续接受实践的检验。其二,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实践所证实的某种认识的正确性,是相对的、有限度的。坚持实践标准的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的统一,是在坚持真理标准问题上的辩证法。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绝对性而否认其相对性,会导致绝对主义的思想僵化;只看到实践标准的相对性而否认其绝对性,会导致相对主义、主观唯心主义和不可知论。

(4 )实践标准与逻辑证明

逻辑证明在认识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①为实践提供理论指导,使实践检验由特殊提高到普遍。②为实践检验提供理论依据,做到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然而,逻辑证明不能成为同实践标准相并列的第二条真理标准,它是不能离开实践的。逻辑证明所遵守的规则是在实践中产生的。逻辑证明所依据的前提是否正确,要由实践来检验。逻辑证明的思维过程和结论是否正确,还必须回到实践中去,由实践来做最后的检验。

关于实践检验真理问题,毛泽东《实践论》中说:

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运动过程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侯,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侯,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侯。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过无论任何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毛泽东更具体更准确的提出三大实践,即生产实践、阶级斗争实践和科学实验的实践,对与认识真理和检验真理的作用。《实践论》的问世,很快被翻译成俄文,在苏联掀起一股研究热,苏联的理论家们对《实践论》的评价很高。

真理标准大讨论

20世纪70年代末,发生在中国大地上的一次思想解放运动,真理标准大讨论。1977年底,中共中央党校1000多名高、中级学员研究“文化大革命”以来党的历史问题。当时主持中央党校日常工作的副校长胡耀邦规定党史研究应遵循的两条原则:一条是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和运用毛泽东思想;一条是以实践为检验真理、分辨路线是非的标准,实事求是地研究。胡耀邦在党校创办的理论刊物《理论动态》上发表文章,论及实践是检验真理的标准问题,在党内和社会上引起了很大反响。开展了真理标准的大讨论论,对这个大讨论怎么看?由于时间关系,我就不展开讲了。

关于“实践是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问题,对于这个“唯一”的争论也很激烈。争论的焦点是自然科学,比如数学可以通过数学验证来检验计算结果是不是正确的。有人认为数学验证不是实践,也可以检验,所以实践不是唯一标准。也有人反对这种观点。我的看法是第一: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的客观标准,也就是说客观标准只有一个,即实践,逻辑等都在客观之外;第二:数学的公式说到底也是来自实践,这个公式是不是正确,也要通过实验实践来检验。数学的推导验证也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人的头脑里固有的,也是来自实践,属于科学实验的实践。

五、解读黑格尔的“存在就是合理的”。


如何正确解读黑格尔的“存在就是合理的”?

????存在即合理的,这个是黑格尔存在论中的半句话,还有个前提。在黑格尔的《法哲学原理》11页、《小逻辑》43页中有“凡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这样一句话,即所谓的“存在即合理”。

????古今中外对这句话存在着各种各样不同的理解和翻译。

????有人说黑格尔所谓“合理”是指“合乎理性,合乎绝对精神”;有人说是“合符道理”;有人说是“合符规律”等等。

? ? 黑格尔的真实本意究竟是什么?我个人认为既不是带有道德判断的“合符道理”,也不是带有价值判断的“合符规律”,也不是形而上、哲学范畴的“合乎理性,合乎绝对精神”,而是纯属客观描述的“合符事理、物理和理由”,即黑格尔认为: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东西(事物),都是合符事理、物理和必有其存在之理由(原因)的。把黑格尔原话翻译为“凡是合乎理性的东西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东西都是合乎理性的。”虽然还不能正确地表达黑格尔的意思,但我认为算是比较接近的了(这是后期的翻译)【关于翻译问题:这是黑格尔哲学中的一句话,本来是一个含义明确的哲学命题,但翻译成中文却出现了诸多歧义。这句话出自《权利的哲学纲要》(Grundlinien der Philosophie des Rechts 1820)一书。原文德文是“Was vernunftig ist, das ist Wirklich; und was wirklich ist,das ist vernunftig.”在黑格尔的这段话中,就没有德文EXistenZ ?直译“存在”这个单词,也没有Vernünftige?直译“合理”这个单词,也就是说,如果直译的话,就不会出现存在、合理 这两个词。在这段话中有2个关键的德文词:wirklich 直译“真的”德文 vernunftig 直译“明智的”。【把德文翻译成英文,应当是: “All that is real is 4rational; and all that is rational is real.”】 严谨的中文翻译应该是:【凡是合乎理性的都是现实的,凡是现实的都是合乎理性的】。

????也有的翻译家指出,黑格尔那句话中的“合理”不是一个词,而是一个词组,即“合符”“事理、物理或理由”。

????另外,黑格尔的《小逻辑》分为三篇,

第一篇 存在论

A.质

B.量

C.尺度

第二篇 本质论

A.本质作为实存的根据

B.现象

C.现实

存在论中对“存在”进行了正反合的三段论证,在本质论中论证了本质是存在的依据和现实。深入研究可以看到:存在是合理的,但是,只有符合规律的存在才是合理的,不符合规律的存在就是不合理的。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归结为四点判断:

1 【存在就是合理的】、【凡是现实存在的都是合理的】这种解读是错误的;

2 【凡是现实世界中存在的东西(事物),都是合符事理、物理和必有其存在之理由(原因)的】,这个解读是正确的;

3 因果链条是各类认识论中的共识,现实存在是有原因的,这也是一种无可非议的理解;

4 至于这个【存在】,是不是【合理】,或者【合法】,是另外的范畴。属于【逻辑的判断】,或【实证】,或【实践的检验】。

凤凰山麓:【关于真理问题的探讨】讲座?<wbr>西克制作?<wbr>西克朗诵

五、答疑。

下面开始答疑,安排的时间比较长,请同学们尽情提出问题。(略)

凤凰山麓:【关于真理问题的探讨】讲座?<wbr>西克制作?<wbr>西克朗诵


毛泽东《实践论》全文
?
http://bbs1.people.com.cn/post/60/1/2/141478571.html

伟人毛泽东:实践论(经典全文)
?
论认识和实践的关系--知和行的关系
???? (一九三七年七月)
?????????????? 毛泽东
???? 马克思以前的唯物论,离开人的社会性,离开人的历史发展,去观察认识问题,因此不能了解认识对社会实践的依赖关系,即认识对生产和阶级斗争的依赖关系。首先,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的生产活动是最基本的的实践活动,是决定其他一切活动的东西。人的认识,主要地依赖于物质的生产活动,逐渐地了解自然的现象、自然的性质、自然的规律性、人和自然的关系;而且经过生产活动,也在各种不同程度上逐渐地认识了人与人的一定的相互关系。一切这些知识,离开生产活动是不能得到的。在没有阶级的社会中,每个人以社会一员的资格,同其他社会成员协力,结成一定的社会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在各种阶级的社会中,各阶级的社会成员,则又以各种不同的方式,结成一定的生产关系,从事生产活动,以解决人类物质生活问题。这是人的认识发展的基本来源。
???? 人的社会实践,不限于生产活动一种形式,还有多种其他的形式,阶级斗争,政治生活,科学和艺术的活动,总之社会实际生活的一切领域都是社会的人所参加的。因此,人的认识,在物质生活以外,还从政治生活文化生活中(与物质生活密切联系),在各种不同程度上,知道人和人的各种关系。其中,尤以各种形式的阶级斗争,给予人的认识发展以深刻的影响。在阶级社会中,每一个人都在一定的阶级地位中生活,各种思想无不打上阶级的烙印。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人类社会的生产活动,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因此,人们的认识,不论对于自然界方面,对于社会方面,也都是一步又一步地由低级向高级发展,即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的方面。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大家对于社会的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是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方面,则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人们能够对于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于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这是到了伴随巨大生产力--大工业而出现近代无产阶级的时候,这就是马克思主义的科学。
???? 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只有人们的社会实践,才是人们对于外界认识的真理性的标准。实际的情形是这样的,只有在社会实践过程中(物质生产过程中,阶级斗争过程中,科学实验过程中),人们达到了思想中所预想的结果时,人们的认识才被证实了。人们要想得到工作的胜利即得到预想的结果,一定要使自己的思想合于客观外界的规律性,如果不合,就会在实践中失败。人们经过失败之后,也就从失败取得教训,改正自己的思想使之适合于外界的规律性,人们就能变失败为胜利,所谓“失败者成功之母”,“吃一堑长一智”,就是这个道理。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把实践提到第一的地位,认为人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排斥一切否认实践重要性、使认识离开实践的错误理论。列宁这样说过:“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但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还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辨证唯物论有两个最显著的特点:一个是它的阶级性,公然申明辨证唯物论是为无产阶级服务的;再一个是它的实践性,强调理论对于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的基础是实践,又转过来为实践服务。判定认识或理论之是否真理,不是依主观上觉得如何而定,而是依客观上社会实践的结果如何而定。真理的标准只能是社会的实践。实践的观点是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之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
????? 然而人的认识究竟怎样从实践产生,而又服务于实践呢?这只要看一看认识的发展过程就会明了的。
???? 原来人在实践过程中,开始只是看到过程中各个事物的现象方面,看到各个事物的片面,看到各个事物之间的外部联系。例如有些外面的人们到延安来考察,头一二天,他们看到了延安的地形、街道、屋宇,接触了许多的人,参加了宴会、晚会和群众大会,听到了各种说话,看到了各种文件,这些就是事物的现象,事物的各个片面以及这些事物的外部联系。这叫做认识的感性阶段,就是感觉和印象的阶段。也就是延安这些各别的事物作用于考察团先生们的感官,引起他们的感觉,在他们的脑子中生起了许多的印象,以及这些印象间
的大概的外部的联系,这是认识的第一阶段。在这个阶段中,人们还不能造成深刻的概念,作出合乎论理(即合乎逻辑)的结论。
????? 社会实践的继续,使人们在实践中引起感觉和印象的东西反复了多次,于是在人们的脑子里生起了一个认识过程的突变(即飞跃),产生了概念。概念这种东西已经不是事物的现象,不是事物的各个片面,不是它们的外部联系,而是抓住了事物的本质,事物的全体,事物的内部联系了,概念同感觉,不但是数量上的差别,而且有了性质上的差别。循此继进,使用判和推理的方法,就可产生合乎论理的结论来。《三国演义》上所谓“眉头一皱计上心来”,我们普通说话所谓“让我想一想”,就是人在脑子中运用概念以作判断和推理的工夫。这是认识的第二个阶段。外来的考察团先生们在他们集合了各种资料,加上他们“想了一想”之后,他们就能作出“共产党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政策是彻底的、诚恳的和真实的”这样一个判断了。在他们作出这个判断之后,如果他们对于团结救国也是真实的话,那末他们就够进一步作出这样的结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是能够成功的。”这个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在人们对于一个事物的整个认识过程中是更重要的阶段,也就是理性认识的阶段。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它的规律性,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论理的认识。重复地说,论理的认识所以和感性的认识不同,是因为感性的认识是属于事物之片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东西,论理的认识则推进了一大步,到达了事物的全体的、本质的、内部联系的东西,到达了暴露周围世界的内在的矛盾,因而能在周围世界的总体上,在周围世界一切方面的内部联系上去把握周围世界的发展。
????? 这种基于实践的由浅入深的辨证唯物论的关于认识发展过程的理论,在马克思主义以前,是没有一个人这样解决过的。马克思主义的唯物论,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唯物地而且辨证地指出了认识的深化的运动,指出了社会的人在他们的生产和阶级斗争的复杂的、经常反复的实践中,由感性认识到论理认识的推移的运动。列宁说过:“物质的抽象,自然规律的抽象,价值的抽象以及其他等等,一句话,一切科学的(正确的、郑重的、非瞎说的)抽象,都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着自然。”马克思列宁主义认为:认识过程中两个阶段的特性,在低级阶段,认识表现为感性的,在高级阶段,认识表现为论理的,但任何阶段,都是统一的认识过程的阶段。
???? 感性和理性二者的性质不同,但又不是互相分离的,它们在实践的基础上统一起来了。我们的实践证明: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感觉只解决现象问题,理论才解决本质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无论何人要认识什么事物,除了同那个事物接触,即生活于(实践于)那个事物的环境中,是没有法子解决的。不能在封建社会就预先认识资本主义社会的规律,因为资本主义还未出现,还无这种实践。马克思主义只能是资本主义的产物。马克思不能在自由资本主义时代就预先具体地认识帝国主义时代的某些特异的规律,因为帝国主义这个资本主义最后阶段还未到来,还无这种实践,只有列宁和斯大林才能担当此项任务。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之所以能够作出他们的理论,除了他们的天才条件之外,主要地是他们亲自参加了当时的阶级斗争和科学实验的实践,没有这后一个条件,任何天才也是不能成功的。“秀才不出门,全知天下事”,在技术不发达的古代只能是一句空话,在技术发达的现代虽然可以实现这些话,然而真正亲知的是天下实践着的人,那些人在他们的实践中间取得了“知”,经过文字和技术的传达而到达于“秀才”之手,秀才乃能间接地“知天下事”。如果要直接地认识某种或某些事物,便只有亲身参加于变革现实、变革某种或某些事物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触到那种或那些事物的现象,也只有在亲身参加变各现实的实践的斗争中,才能暴露那种或那些事物的本质而理解它们。这是任何人实际上走着的认识路程,不是有些人故意歪曲地说些反对的话罢了。世上最可笑的是那些“知识里手”,有了道听途说的一知半解,便自封为“天下第一”,适足见其不自量而已。知识的问题是一个科学的问题,来不得半点的虚伪和骄傲,决定地需要的倒是其反面--诚实和谦逊的态度。你要有知识,你就得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你要知道梨子的滋味,你就得变革梨子,亲口吃一吃。你要知道原子的组成同性质,你就得实行物理学和化学的实验,变革原子的情况。你要知道革命的理论和方法,你就得参加革命。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的。但人不能事事直接经验,事实上多数的知识都是间接经验的东西,这就是一切古代的和外域的知识。这些知识在古人在外人是直接经验的东西,如果在古人外人直接经验时是符合于列宁所说的条件:“科学的抽象”,是科学地反映了客观的事物,那末这些知识是可靠的,否则就是不可靠的。所以,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的和间接经验的两部分。而且在我为间接经验者,在人则仍为直接经验。因此,就知识的总体说来,无论何种知识都是不能离开直接经验的。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否认了这个感觉,否认了直接经验,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他就不是唯物论者。“知识里手”之所以可笑,原因就是在这个地方。中国人有一句老话:“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这句话对于人们的实践是真理,对于认识论也是真理。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的。
????? 为了明了基于变革现实的实践而产生的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认识的逐渐深化的运动,下面再举出几个具体的例子。
???? 无产阶级对于资本主义社会的认识,在其实践的初期--破坏机器和自发斗争时期,他们还只在感性认识的阶段,只认识资本主义各个现象的片面及其外部的联系。这时,他们还是一个所谓“自在的阶级”。但是到了他们实践的第二个时期--有意识有组织的经济斗争和政治斗争的时期,由于实践,由于长期斗争的经验,经过马克思、恩格斯用科学的方法把这种种经验总结起来,产生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用以教育无产阶级,这样就使无产阶级理解了资本主义社会的本质,理解了社会阶级的剥削关系,理解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任务,这时他们就变成了一个“自为的阶级”。
???? 中国人民对于帝国主义的认识也是这样。第一阶段是表面的感性的认识阶段,表现在太平天国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等笼统的排外主义的斗争上。第二阶段才进到理性的认识阶段,并看出了帝国主义内部和外部的各种矛盾,并看出了帝国主义联合中国买办阶级和封建阶级以压榨中国人民大众的实质,这种认识是从一九一九年五四运动前后才开始的。我们再来看战争。战争的领导者,如果他们是一些没有战争经验的人,对于一个具体的战争(例如我们过去十年的土地革命战争)的深刻的指导规律,在开始阶段是不了解的。他们在开始阶段只是身历了许多作战的经验,而且败战是打得很多的。然而由于这些经验(胜仗,特别是败仗的经验),使他们能够理解贯串整个战争的内部的东西,即那个具体战争的规律性,懂得了战略和战术,因而能够有把握地去指导战争。此时,如果改换一个无经验的人去指导,又会要在吃了一些败仗之后(有了经验之后)才能理会战争的正确的规律。
???? 常常听到一些同志在不能勇敢接受工作任务时说出的一句话:没有把握。为什么没有把握呢?因为他对于这项工作的内容和环境没有规律性的了解,或者他从来就没有接触过这类工作,或者接触得不多,因而无从谈到这类工作的规律性。及至把工作的情况和环境给以详细分析之后,他就觉得比较地有了把握,愿意去做这项工作。如果这个人在这项工作中经过了一个时期,他就有了这项工作的经验了,而他又是一个肯虚心体察情况的人,不是一个主观地、片面地、表面地看问题的人,他就能够自己做出应该怎样进行工作的结论,他的工作勇气也就可以大大提高了。只有那些主观地、片面地和表面地看问题的人,跑到一个地方,不问环境的情况,不看事情的全体(事情的历史和全部现状),也不触到事情的本质(事情的性质及此一事情和其他事情的内部联系),就自以为是地发号施令起来,这样的人是没有不跌交子的。
????? 由此看来,认识的过程,第一步,是开始接触外界事情,属于感觉的阶段。第二步,是综合感觉的材料加以整理和改造,属于概念、判断和推理的阶段。只有感觉的材料十分丰富(不是零碎不全)和合于实际(不是错觉),才能根据这样的材料造出正确的概念和论理来。这里有两个要点必须着重指明。第一个,在前面已经说过的,这里再重复说一说,就是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的问题。如果以为理性认识可以不从感性认识得来,他就是一个唯心论者。哲学史上有所谓“唯理论”一派,就是只承认理性的实在性,不承认经验的实在性,以为只有理性靠得住,而感觉的经验是靠不住的,这一派的错误在于颠倒了事实。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木之本,而只是主观自生的靠不住的东西了。从认识过程的秩序说来,感觉经验是第一的东西,我们强调社会实践在认识过程中的意义,就在于只有社会实践才能使人的认识开始发生,开始从客观外界得到感觉经验。一个闭目塞听、同客观外界根本绝缘的人,是无所谓认识的。认识开始于经验--这就是认识论的唯物论。第二是认识有待于深化,认识的感性阶段有待于发展到理性阶段--这就是认识论的辩证法。如果以为认识可以停顿在低级的感性阶段,以为只有感性认识可靠,而理性认识是靠不住的,这便是重复了历史上的“经验论”的错误。这种理论的错误,在于不知道感觉材料固然是客观外界某些真实性的反映(我这里不来说经验只是所谓内省体验的那种唯心的经验论),但它们仅是片面的和表面的东西,这种反映是不完全的,是没有反映事物本质的。要完全地反映整个的事物,反映事物的本质,反映事物的内部规律性,就必须经过思考作用,将丰富的感觉材料加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改造制作工夫,造成概念和理论的系统,就必须从感性认识跃进到理性认识。这种改造过的认识,不是更空虚了更不可靠的认识,相反,只要是在认识过程中根据于实践基础而科学地改造过的东西,正如列宁所说乃是更深刻、更正确、更完全地反映客观事物的东西。庸俗的事务主义家不是这样,他们尊重经验而看轻理论,因而不能通观客观过程的全体,缺乏明确的方针,没有远大的前途,沾沾自喜于一得之功和一孔之见。这种人如果指导革命,就会引导革命走上碰壁的地步。理性认识依赖于感性认识,感性认识有待于发展到理性认识,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论。哲学上的“唯理论”和“经验论”都不懂得认识的历史性或辩证性,虽然各有片面的真理(对于唯物的唯理论和经验论而言,非指唯心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但在认识论的全体上则都是错误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对于一个小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事物或一件工作的认识)是如此,对于一个大的认识过程(例如对于一个社会或一个革命的认识)也是如此。然而认识运动至此还没有完结。辩证唯物论的认识运动,如果只到理性认识为止,那末还只说到问题的一半。而且对于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说来,还只说到非十分重要的那一半。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认为十分重要的问题,不在于懂得了客观世界的规律性,因而能够解释世界,而在于拿了这种对于客观规律性的认识去能动地改造世界。在马克思主义看来,理论是重要的,它的重要性充分地表现在列宁说过的一句话:“没有革命的理论,就没有革命的运动。”然而马克思主义看重理论,正是,也仅仅是,因为它能够指导行动。如果有了正确的理论,只是把它空谈一阵,束之高阁,并不实行,那末,这种理论再好也是没有意义的。认识从实践始,经过实践得到了理论的认识,还须再回到实践去。认识的能动作用,不但表现于从感性的认识到理性的认识之能动的飞跃,更重要的还须表现于从理性的认识到革命的实践这一个飞跃。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再用到生产的实践、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以及科学实验的实践中去。这就是检验理论和发展理论的过程,是整个认识过程的继续。理论的东西之是否符合于客观真理性这个问题,在前面说的由感性到理性之运动过程中是没有完全解决的,也不能完全解决的。要完全地解决这个问题,只有把理性的认识再回到社会实践中去,应用理论于实践,看它是否能够达到预想的目的。许多自然科学理论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不但在于自然科学家们创立这些学说的时侯,而且在于为尔后的科学实践所证实的时侯。马克思列宁主义之所以被称为真理,也不但在于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等人科学地构成这些学说的时侯,而且在于为尔后革命的阶级斗争和民族斗争的实践所证实的时侯。辩证唯物论之所以为普遍真理,在于经
过无论任何人的实践都不能逃出它的范围。人类认识的历史告诉我们,许多理论的真理性是不完全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了它们的不完全性。许多理论是错误的,经过实践的检验而纠正其错误,所谓实践是真理的标准,所谓“生活、实践底观点,应该是认识论底首先的和基本的观点”,理由就在这个地方。斯大林说得好:“理论若不和实践联系起来,就会变成无对象的理论,同样,实践若不以革命理论为指南,就会变成盲目的实践。”
说到这里,认识运动就算完成了吗?我们的答复是完成了,又没有完成。社会的人们投身于变革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实践中(不论是关于变革某一自然过程的实践,或变革某一社会过程的实践),由于客观过程的反映和主观能动性的作用,使得人们的认识由感性的推移到了理性的,造成了大体上相应于该客观过程的法则性的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然后再应用这种思想、理论、计划或方案于该同一客观过程的实践,如果能够实现预想的目的,即将预想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在同一过程的实践中变为事实,或者大体上变为事实,那末,对于这一具体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例如,在变革自然的过程中,某一工程计划的实现,某一科学假想的证实,某一器物的制成,某一农产的收获,在变革社会过程中某一罢工的胜利,某一战争的胜利,某一教育计划的实现,都算实现了预想的目的。然而一般说来,不论在变革自然或变革社会的实践中,人们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毫无改变地实现出来的事,是很少的。这是因为从事变革现实的人们,常常受许多的限制,不但常常受到科学条件和技术条件的限制,而且也受着客观过程的发展及其表现程度的限制(客观过程的方面及本质尚未充分暴露)。在这种情形之下,由于实践中发现前所未料的情况,因而部分地改变思想、理论、计划、方案的事是常有的,全部地改变的事也是有的。即是说,原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部分地或全部地不合于实际,部分错了或全部错了的事,都是有的。许多时候须反复失败过多次,才能纠正错误的认识,才能到达于和客观过程的规律性相符合,因而才能够变主观的东西为客观的东西,即在实践中得到预想的结果。但是不管怎样,到了这种时候,人们对于在某一发展阶段内的某一客观过程的认识运动,算是完成了。
???? 然而对于过程的推移而言,人们的认识运动是没有完成的。任何过程,不论是属于自然的和属于社会的,由于内部的矛盾和斗争,都是向前推移向前发展的,人们的认识运动也应跟着推移和发展。依社会运动来说,真正的革命的指导者,不但在于当自己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有错误时须得善于改正,如同上面已经说到的,而且在于当某一客观过程已经从某一发展阶段向另一发展阶段推移转变的时候,须得善于使自己和参加革命的一切人员在主观认识上也跟着推移转变,即是要使新的革命任务和新的工作方案的提出,适合于新的情况的变化。革命时期情况的变化是很急速的,如果革命党人的认识不能随之而急速变化,就不能引导革命走向胜利。
???? 然而思想落后于实际的事是常有的,这是因为人的认识受了许多社会条件的限制的缘故。我们反对革命队伍中的顽固派,他们的思想不能随变化了的客观情况而前进,在历史上表现为右倾机会主义。这些人看不出矛盾的斗争已将客观过程推向前进了,而他们的认识仍然停止在旧阶段。一切顽固党的思想都有这样的特征。他们的思想离开了社会的实践,他们不能站在社会车轮的前头充任向导的工作,他们只知跟在车子后面怨恨车子走得太快了,企图把它向后拉,开倒车。
???? 我们也反对“左”翼空谈主义。他们的思想超过客观过程的一定发展阶段,有些把幻想看作真理,有些则把仅在将来有现实可能性的理想,勉强地放在现时来做,离开了当前大多数人的实践,离开了当前的现实性,在行动上表现为冒险主义。唯心论和机械唯物论,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都是以主观和客观相分裂,以认识和实践相脱离为特征的。以科学的社会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认识论,不能不坚决反对这些错误思想。马克思主义者承认,在绝对的总的宇宙发展过程中,各个具体过程的发展都是相对的,因而在绝对真理的长河中,人们对于在各个一定发展阶段上的具体过程的认识只具有相对的真理性。无数相对的真理之总和,就是绝对的真理。客观过程的发展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人的认识运动的发展也是充满着矛盾和斗争的发展。一切客观世界的辩证法的运动,都或先或后地能够反映到人的认识中来。社会实践中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是
无穷的,人的认识的发生、发展和消灭的过程也是无穷的。根据于一定的思想、理论、计划、方案以从事于变革客观现实的实践,一次又一次地向前,人们对于客观现实的认识也就一次又一次地深化。客观现实世界的变化运动永远没有完结,人们在实践中对于真理的认识也就永远没有完结。马克思列宁主义并没有结束真理,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地开辟认识真理的道理。我们的结论是主观和客观、理论和实践、知和行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一切离开具体历史的“左”的或右的错误思想。
???? 社会的发展到了今天的时代,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责任,已经历史地落在无产阶级及其政党的肩上。这种根据科学认识而定下来的改造世界的实践过程,在世界、在中国均已到达了一个历史的时节--自有历史以来未曾有过的重大时节,这就是整个儿地推翻世界和中国的黑暗面,把它们转变过来成为前所未有的光明世界。
???? 无产阶级和革命人民改造世界的斗争,包括实现下述的任务:改造客观世界,也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改造自己的认识能力,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的关系。地球上已经有一部分实行了这种改造,这就是苏联。他们还正在促进这种改造过程。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也都正在或将要通过这样的改造过程。所谓被改造的客观世界,其中包括了一切反对改造的人们,他们的被改造,须要通过强迫的阶段,然后才能进入自觉的阶段。世界到了全人类都自觉地改造自己和改造世界的时候,那就是世界的共产主义时代。
????? 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
????? 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全部认识论,这就是辩证唯物论的知行统一观。




 

 
 
 

 

 

关闭窗口



 
 
.

Copyright Reserved 2000-2022 西克朗诵网 版权所有